作文详情页
更多精彩优秀作文,尽在赶考状元App
查看>
生活·死亡·与文学的思考 —— 读《第七天》有感
读后感 喜欢
5101

  回忆18岁时的自己,我喜欢梁晓声,因为那是对成长的渴望,对不曾经历岁月的好奇;时过境迁,刘震云和余华成了我心中的宠儿,一个让我笑,一个让我哭。近日,我用两天的空闲时光,慢慢品读了余华的新作《第七天》。尽管觉得自己可以速读完这13万字的作品,但内心像对待美味糕点般,细细咀嚼,不忍急速消耗。

  《第七天》通过死者的视角描绘活人世界,其实用素材在现实中不难寻,如孤儿的寻亲或情侣间卖淫的交易,皆是社会缩影。描写之精巧在于,用'七天'的结构塑造生命的跨度和死亡后的冥想。虽人皆可仿效余华的创作手法,但那份对于灰色现实的审慎情怀却难以复制。作者自称这是其最接近现实的写作,将一段段鲜活的生命经验凝结于笔下。

  在阅读过程中,我不再像阅读刘震云的作品时存疑,反倒能信服地点头,认为是的,这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。小说映射现实,但我认为,余华的作品或许更是为后世留下的一面镜子,透过它,后人能洞见时间的沟壑。

  我还记得,提及《百年孤独》,我会想象家族密集生活的画面;《第七天》则让我期盼,死无葬身之地或许有鲜花与温情。这地名既具讽刺,又死死扣住现实的脉络。一方面,我对亲历者的未来遐想中,举目所见可能皆是文字的映照;另一面,我在生活中的观察也正佐证书中叙述。

  70岁亲友之临终,儿女的行径,让我唏嘘不已。高雅地迈入晚年,岂不是后辈应尽的责任?而《第七天》让我思考死无葬身之地是否给予了她应得的温情。昨晚,我再书中读到:儿子守父老,知晓生命消逝的样子。这或许是我中年后的感悟,也是我对《第七天》的最终解读。

  我尝试用不及于小说凝练的语言,记录我阅读后的所思所想,虽略显啰嗦,但言之有物。好的文字,给我们以思考,就如同余华的文字让我于生与死之间找到了连接。

分享给朋友
相关作文